宋玉琴:淋巴瘤“千变万化”,更需精准施治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刘映)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其中的淋巴细胞,帮助人体抵抗细菌和病毒等侵入,保护身体健康。淋巴瘤就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淋巴细胞遍布全身,淋巴瘤在不同组织、器官的发病症状也不同,可谓“千变万化”,非常“狡猾”,与其他肿瘤相比,诊断和治疗更为困难。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新华网专访北大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瘤科副主任宋玉琴,分享淋巴瘤防治的新变化和新进展。 淋巴瘤善“伪装”,精确的病理诊断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3%-5%,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 “虽说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并非常见恶性肿瘤,但淋巴瘤的类型太复杂了,根据不同的病理学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但具体还可以分出上百种亚型,根据恶性程度还可以分高、中、低等。它发病人群的年龄跨度也非常大,从新生儿到上百岁的老人都有,所以说人的一生都有可能患淋巴瘤。”宋玉琴说,淋巴细胞既可以在它的大本营(如胸腺、骨髓)发生恶变,也可以在它战斗的岗位上(如淋巴结、脾、扁桃体及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淋巴组织)出现变化。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是身体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比如颈部和锁骨上出现不断增大的肿块;纵隔、腹腔、盆腔出现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是淋巴瘤。淋巴瘤侵及了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比如淋巴瘤侵及鼻咽部,可出现类似于鼻咽癌的表现,如鼻塞、流涕、鼻出血等;侵及皮肤,常会出现湿疹、皮炎等症状;侵及胃肠道,可出现腹痛、胃肠道溃疡、出血、梗阻等如同胃癌和肠癌的症状……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除了上述局部症状,淋巴瘤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所以,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 由于淋巴瘤兼具血液病和实体肿瘤两个特性,无论在国内外,患者求诊去肿瘤科或血液科都有可能。 宋玉琴表示,淋巴瘤一般没有特别明确的驱动基因,因此目前的治疗不是针对某个基因突变而施治,主要靠具体的病理类型进行治疗。不同类型采用的方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也可能有所不同。它的分型这么复杂,精确的要分上百种,粗分也得70多种,加上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所以淋巴瘤精确的病理诊断尤为重要。很多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都不喜欢做淋巴瘤研究,就是因为它实在太复杂了。早些年,由于淋巴瘤复杂的病理诊断,各国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开展全球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直到2001年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个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对全球的病理医生进行培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得以统一,治疗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治疗有“个性”,我国诊治水平转向全球“领跑” “我们医院淋巴瘤科成立几十年来只做淋巴瘤的诊治研究,在全球都是罕见的。”宋玉琴说,专注研究加上持续不懈的追求,也让我国淋巴瘤的科研及诊治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全球淋巴瘤诊治领域更是由“跟跑”逐步转向“领跑”。比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医学院三星医疗中心的Kim Won Seog教授共同牵头开展了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一种口服强效JAK1选择性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该研究发表在近期的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影响因子50.5)。宋玉琴教授为第一作者,朱军教授和Kim Won Seog教授为共同通信作者。 “我们科的病例,经常会跟国外专家沟通,我们的治疗理念跟国外没有多大区别。我们也在全球数一数二的淋巴瘤研究中心都待过,大家没什么差别。”宋玉琴说,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加上百变“分型”,淋巴瘤治疗也“个性化”十足,专家的诊疗水平和经验、患者的配合等都非常重要。很多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早期和晚期的治疗效果差距很大,都追求“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淋巴瘤不一定,尽管其防治困难重重,但精确的病理诊断和精准施治,是提高治愈效果的关键。比如有一些低度恶性的(也可称为惰性)淋巴瘤,像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发现了并不需要急着治疗。就像高血压,轻度的可以先通过饮食等生活方式调节,并不一定要先用药治疗。而有些发现了就要治疗,但又不是发现晚了就没指望了,比如套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这种属于中度恶性类型,大部分不是特别倚靠分期,治疗方式都差不多,关键是要积极治疗。目前的药物种类很多,一二期临床治愈率能达80%左右,三四期也能达到60%左右。但是还有一些类型,比如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则是越早诊断早治疗越好。越早,比如它就长在鼻腔这个位置,症状像鼻炎,病人反复按鼻炎治疗,又喷又涂,后来发现是NK/T细胞淋巴瘤,如果病灶局限在鼻腔或口咽这个位置,化疗加上局部放疗,临床治愈率也可达到90%左右。所以,对于一些特殊类型,也需要早诊断早治疗。 日常防范难,改善免疫力是个好办法 为淋巴瘤攻坚克难几十年,宋玉琴非常感慨,淋巴瘤这个疾病就是复杂,大家都觉得这个领域越做越难,越做变化越多,从病理到临床都很复杂,发病人群也很复杂,从新生儿到老年人,治疗起来也是有各种各样的不良情况,治疗手段也特别多,出手重了也不行,轻了也不行,把握时机也很重要,哪一步都很难。但是看到淋巴瘤的治疗水平不断提升,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宋玉琴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就像套细胞淋巴瘤,2006年的时候,病人问生存期,我说基本上3-5年,全球都是这个水平。而现在,病人坐在我的面前,我会说我们朝着15年以上去努力。你看,也就十六七年的时间,我们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延长了十几年,而且每年都有进步。做淋巴瘤治疗,让我们医生越来越自信,希望越来越大,医生也会更加愉快地投入。”宋玉琴说。 对于公众来说,由于淋巴瘤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比较难以防范。一般认为可能与病毒(如EB病毒等)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合并自身免疫病等有关。 “改善免疫力是一个好办法。”宋玉琴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比如好好休息,不要熬夜,不要过于劳累,心情保持愉快等。特别是劳累、熬夜的人,自然免疫状态也会降低,就容易受到攻击,不仅仅是淋巴瘤,其他的肿瘤风险或者疾病也会产生。 专家简介 宋玉琴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专注于淋巴瘤临床诊治、新药注册研究及转化研究,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博士后基础研究工作,在美国进修淋巴瘤临床诊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省级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及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等多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 BLOOD, Lancet Hematology, JHO, Leukemia, CCR等杂志。